地址: 上海市靜安區共和新路4718弄10號樓2樓
熱線:400-166-3538
電話:19301461038
郵箱:sales@shyuanzhen.cn
這兩個月,微信營銷像瘋了一樣在蔓延。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新玩意,漸漸的,有了一些看法,今天不妨分享一下。
我先是關注了“王力宏”,我跟他說一句話,他很快回過來一長段語音,然后再說,就不搭理我了。從一開始我就知道,這一定是機器做的,出于好奇,我時不時跟他說說話,不大有回復,有回復也是那種跟誰說都可以的打哈哈的話。有一天突然接受到王力宏發來的微信,里面說了他在嘉興演唱會的情況,我想這也是錄好通過微信平臺統一發送的吧。
然后我因為一個麥當勞的Campaign,關注了“麥食大盜”,然后每天他都給我推送一個多媒體信息,有的是圖文,有的是鏈接,打開之后是短片或者錄音,大體都是說這個叫“麥食大盜”的Campaign的一些情況。每一次,我都覺得他有點自娛自樂。
去靈隱寺星巴克點大磁大杯的時候,通過一個二維碼加了“星巴克中國”,結果連續三天給我推送星巴克的促銷信息和新品預告。
好奇的我加了很多這樣的號碼,大都是一樣的結果。
我問自己,這東西火么?答案好像是肯定的。
我問自己第二個問題:這種玩法火的范圍在哪里?
問了周圍的很多人,反饋大都是一樣的,用微信加了品牌為好友,得到的大都是“推送信息”,同時,“被騷擾”和“沒什么用”被提到的次數猛增。我問他們會不會點里面的鏈接時候,回復是好奇會點,但發現是廣告之后就不點了。
我又在網上各種營銷界的論壇之類的地方看,得到的信息卻不一樣。品牌商和營銷組織普遍認為,微信營銷很有效,能夠讓用戶主動關注,并且能夠“很精準”地推送信息,信息到達率100%,很少有CPM成本這么低的渠道了。
我堅信一點,一種成功的營銷方式,一定要讓品牌商和消費者都開心,都樂于從中獲利。而目前的微信營銷方式,似乎達不到這個標準。
我又問自己,品牌商為什么會很喜歡這種方式?
之后我收集了目前受追捧的幾種方式,并且寫出了我認為的實質。
通過這個整理,我發現,品牌商追捧的這些形式,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特別適合“推送信息”。
相比微博,相比品牌主頁,微信太好了:
1、品牌商的信息一對一發送,給人“專享”的感覺。比大眾媒體的感受要好。
2、信息足夠精準。100%的到達率,而且每個人都是主動看的(包括漂流瓶也是自己撈上來的)。
3、用戶看到信息的界面純凈度夠高。品牌商早就受夠了自己在微博上發的信息,實際上是跟黃色笑話放在一條時間線上展示的做法了。微信多好,一個界面,只有你的信息和用戶的手指頭。
4、還可以不花錢,哪里去找比這個CPM成本更低的渠道啊?
5、多媒體讓營銷看起來很洋氣。
6、結合地理位置,很多花樣可以玩。
7、品牌商要做的事情很明確也很簡單,讓用戶感興趣加好友,然后整理內容定期推就好了。
我一直勸自己冷靜,想想除了這些,還有什么原因,讓品牌商們如此青睞微信。
品牌商早期通過大眾媒體來做營銷,后來發現這樣成本太高而且不好監測,所以當SNS和微博出現的時候,品牌商們趨之若鶩,紛紛開設微博賬號,設立品牌主頁,希望在那里能夠和用戶建立關系。而建立關系的最終目的,很遺憾,還是推送信息,讓自己的信息不斷被用戶在時間線上看到。后來大家發現,好幾年了,品牌商還是沒有找到在微博上靠譜的玩法。原因呢?他們習慣了站在高處,對著下面的粉絲說話。相反,他們沒法習慣在微博上謙卑地進行所謂“互動”。
于是,微信出現,太好了,既能“精準”,又能“互動”。
不過,“精準”說的是推送的目標有列表,“互動”說的是“能說上話”,是單向的。
有錯么?有,消費者理解的精準和互動好像是不是這個意思。
消費者認為“精準”是“我需要的時候你給我”,而不是“我喜歡過你你就給我”;
消費者認為“互動”是“我有需求你給我反饋”,而不是“搭訕”。
話說回來,微信是個什么東西,是一個用戶之間交流互動的多媒體平臺,社交屬性很強。社交屬性越強,用戶就更希望平等,這種平等不再是你高高在上跟我喊話,也不是你發傳單我扔掉,而是我們之間能夠有溝通。這也是微信產品的初衷,張小龍說,永遠不會讓廣告主推送信息,但實際他們就是這么用的,只不過先騙了好友而已。
上面,就是我看來看去,覺得現在微信營銷走偏了的原因。
品牌商堅定不移的要求推送信息,而用戶并不希望收到這些垃圾。
現實的表現也是這樣,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取消對那些品牌微信號的關注。
我繼續問自己,微信營銷應該怎么做?
這個問題我沒想透,我是從這幾個角度去考慮的?
首先,什么樣的品牌適合做微信營銷。
我認為,可能是兩種品牌可以做,一個是很大眾化市場的品牌,另一個就是很利基市場的小眾品牌,走兩個極端。大眾化品牌應該把微信作為一個互動的平臺,而不是廣告推送平臺,真的,你都已經地球人都知道了,人家喜歡你,加你為好友,把你當朋友,你還每天發小廣告,誰受得了。比如KFC如果做一個微信,我說我想吃漢堡了,他再告訴我哪里最近,然后給我一張折扣券,或者訂餐電話之類的,就會很好。千萬別一到吃飯的點,就推送一條“要吃漢堡么?”另一種,一家很有特色的餐廳,通過微信告訴有限的客戶怎么走,以及最近發生的故事,會是一個情感溝通的好方式。
第二,如何得到用戶的需求。
我們說用戶不希望被推送,那怎么知道他想吃漢堡呢?想到Siri了么?蘋果做了多NB的一個東西啊,告訴Siri就好了。當然中文的Siri弱爆了,而且跟微信也不搭邊,那么,微信做一個中樞,然后去挖掘需求,再由品牌商提供內容,這樣子的“開放平臺”會不會跟有價值呢?
第三,必須結合地理位置。
為什么微信成為繼QQ之后最NB的互聯網產品?因為設備動起來了。所以,地理信息一定要用起來,哪怕是給附近的人推送,都比只給粉絲推送要來的有價值。那些有大量分店的品牌,很適合用這種方式來做。
O2O概念特別熱,而所謂O2O實質就是帶客到店。結合手機,到店就變得非常好辦,所以,別推送了,看看怎么搖出來周圍的人,然后拉他們來吧。
第四,在互動上多下功夫。
大量品牌的微信通過機器人完成,誰想跟一個機器人溝通呢?我跟王力宏發生的互動,跟打95588聽到的“xxx請按2”沒任何區別。所以,如果品牌要做微信營銷,一定要解決怎么做互動的問題。如果我問星巴克的微信,哪里有最近的星巴克,他都沒法回答我的話,“人情味”就太弱了,還不如微博呢。
我曾經把“人情味”拆開成“人氣”“情感”“味道”,這里也是一樣,能聚來人,但沒有情感,沒有味道,這種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方式,放在“一個相對私密的一對一的”溝通環境中,對品牌情感的傷害會比想象的大。
在現實生活中,房子與房子的價格都是距離很大的。買房子主要看地段,建網站主要看質量,形成一個有質量的網站因素有很多。例如好的設計師、好的網站結構、好的文字圖片、好的配置等。對于一些打算建網站的企業而言,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網站價格。經過了貨比三家,就會發覺網站的價格有貴有便宜。那么建網站價格迥然相異是因為哪些不同呢?
建網站價格迥然相異是因為哪些不同
一、大公司與小公司的不同
企業在咨詢建網站的過程中,就明白網站價格都是不一樣的。形成價格差別的重要因素之一,就是公司不同。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價格,大公司自然不說多說,價格上是高過小公司的,而且知名度越大的公司價格就越高。有的企業追求高質量的網站,就會選擇大公司進行定制。大公司無論在專業技術還是售前售后服務上都與小公司不同。他們有更為高超的管理模式,所建的網站更潮流更符合客戶審美。不僅可以保證企業網站質量上乘,還會把細節問題完善好,以網站優化為前提進行編程布局。而小公司很難做到全方位提高網站質量,這就是大公司價格高于小公司的重要原因。
二、網站類型的不同
企業要建的網站類型不同,價格也會不同。一般網站有模板和定制之分,模板網站價格低于定制網站,主要原因在于模板網站不用從零開始編程設計,直接拿出現有的模板供企業選擇,因此一般幾百塊或者一千多塊就能做到建站全包。模板網站的弊端在于風格容易與別人撞版,而且不能在原網站上進行改版或者加功能。而定制網站是根據企業需求和品牌產品進行量身定制,需要經過策劃、設計、前臺后臺調整和維護等。價格至少在五千元以上。如果企業對網站預算比較少就選擇模板會更合適,預算寬裕的可以考慮定制網站,效果上絕對遠超模板。
三、技術水平不同
有些定制網站之所以能很快就上線,重點在于選擇了一個對的建網站公司。他們有專業的程序員,建站技術也是一流的。同樣是定制網站,有的需要一個月,有的需要一兩個星期,這其實可以理解為他們的技術水平不同。網站是要精心打造,然后技術水平的高低可以決定這個網站的制作時間。技術好的公司在建站價格上就會高于一般的公司,因為他們聘請了更專業的程序員。程序員水平不同,即使是建同一個網站,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天差地別。而且在網站運營過程中,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問題,這時候需要的利用專業技術使網站盡快地恢復正常,技術水平差的就會一直拖延,而且修改效果也不理想。
? ? ? ? | 公司名稱:上海緣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: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彭浦支行 銀行賬號:1001 2508 0930 0206 455 |
總部:上海市奉賢區金海公路6055號29號3樓 分部:上海市靜安區共和新路4718弄10號樓2樓 商務官網:www.086cnc.com 彥蓁科技:www.shyanzhen.cn | 緣震網絡成立于 2014 年,公司主要經營全案策劃,高端品質網站建設、多媒體視頻宣傳片制作、微信公眾號開發、微信小程序開發、商城定制、SEO優化、電商托管、空間托管、網站維護、應用軟件開發、手機端APP開發、等為客戶提供一條龍網絡運營解決方案的的技術型企業。我們在人力資源、業務范圍、設計、技術、服務、信譽度、規范管理及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完善自己,公司目前已與千余家各類客戶進行長期戰略合作,提供專業的網站建設與運營服務。我們的口號:廣結良緣、震古爍今! |